給 Build School 老師 – 由衷感謝與心中的話

1/24日,Build School 2018 春季班即將開課了,我們將迎接一群新的學生,看到一群想投入學習,想改變自己的同學,總是令人興奮的,我們也將與這群同學相處 6個月,在他們即將畢業離開學校的最後半年,在他們20來歲即將進入職場的這年紀,擔任他們的老師; 並期待在 Build School 所學,幫助他們成為一位稱職的軟體工程師,即使他們不當軟體工程師,仍希望能幫助他們在職場上比其它的新鮮人更有競爭力。

「程式與資訊教育」這個議題怎麼做,問一百個人,會有一百個不同的答案,每天社群網站或大眾媒體隨時可見各界人士在討論著目前大專教育的問題、年輕人就業問題、企業找不到人才等這些常見報端的議題,我一樣也會關心,也有很多想法想實現。

但直到我到了第一線的教育現場,每天面對著這一群即將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我的心境不同了,因為教育及學習成效是無法速成的,我們面對的是每一個獨立的學生個體,這些同學即將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就像在20幾歲那個年紀的你我,總是對未來徬徨,有時青澀有時成熟,有些同學有學貸得打工,有些同學買不起筆電,我知道我得更有耐心與每一位同學對話,聽聽他們說說自己、了解他們、關心他們、給予適當的協助,這也是 Build School 重要的目標,因為我一直深信:「只有學生的成功,Build School 才能宣稱自己是成功的」。

在開課日前,除了感謝各位老師的投入及參與外,一些想法也想與各位分享,這些話也是提醒我自己,相信對接下來的教學及師生互動上,能有些幫助,

1. Learn how to learn (學會如何學習) 是最重要的技能 – 但要逐步帶領及示範

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同意,進入職場後所需的技能,不論是硬技能或軟技能,都需要不斷地學習,開發技術總是推陳出新、不同的公司環境使用的技術也不同,我們無法在6個月的學習期間都教到,同學也無法短期間吸收所有的新東西,尤其是程式這東西,在實際專案上每天也常會卡關。我們能做的是,讓他們慢慢學會如何學習 – Learn how to learn 才是更重要的技能,你可以親自示範,例如:

  • 遇到技術問題如何開始找解答 – 卡關時怎麼做?
  • 親自示範及Demo 如何上網找文件 – 你是如何 google 的,什麼關鍵字,判斷哪些文章有價值。
  • 如何讀得懂技術文件或如何測試找來的範例程式 – 沒碰過的framework/library/tools … 怎麼開始玩?
  • 怎麼閱讀一本技術書 – 怎麼選書? 怎麼將書中的知識熟練?
  • 如何參加技術社群、參與討論 – 持續學習的方法是? 如何與同學一同研究新技術?
  • 自主學習的方法 – 自主學習 (Active Learning) 不是自己學習,讓同學了解學習能力的增強方法

關於自主學習,很多外人誤會就是給同學資料、MooC 教材、線上影片、書籍,然後指定同學閱讀或自學,或是課程一開始,沒有任何指引或教材就讓同學自學; 我會說,這對大部份的程式初學者並不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想想小時候學會騎腳踏車的過程,只有少數人是練個一、二次就會騎腳踏車的,你得一步一步來,從開始在旁扶著他們,教他們每個騎車的訣竅,看著他們練習,到最後完全放手,讓他們自己騎。

在線上課程如此發達的今天,實體學校的價值就在於,因為「環境會強化學習動機」,我們每天會與同學互動,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卡關在哪裏、親自示範給他們看,同學間會互相認識、互相激勵,學習不是只有個人,我們會認識同學,這些同學不只是一張張陌生的臉,師生間也會有好的互動。不論這些同學未來會不會當軟體工程師,Learn how to learn 的技能也會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收穫。

2. 要求高標 – 但因人不同

進入 Build School 的每位的同學,都是經過初試測驗及面試的,我們在面試的時候,並不會去看學校課業成績,入選的同學有資訊本科以及非本科的同學,最重要的入選指標是同學「學習動機」以及「同學的決心」。相對的在課程中,自然就得回應這些入選時的要求,我們要:

  • 要求練習、大量練習 – 不斷地有練習及作業,以及黑客松日,我及助教也會不斷地檢視同學的練習及學習狀況
  • 逐步加強學習強度 – 我們希望即將就業的同學,能達到新人軟體工程師的基本要求,我們要逐步將強度提到這個水平,但也要有耐心,讓他們有成長的時間及空間。
  • 每個人是獨立個體,給予不同的要求水平 – 我希望每一位老師,都能要求同學,達到他/她能達到的高標準,但因每位同學的學習狀況,有不同的標準。例如: 本科的同學的練習量可再多、或是難度再加強,或某些同學對前端特別有耐心及熱情,也給他們特別的指導或更多練習。

3.  鼓勵互動及提問 – 但不用急

我們不斷地鼓勵同學要提問,要互動,我甚至會親自裝作自己是學生,示範如何發問,Build School 的教室座位也都特別安排過,一定都是讓同學坐在一起學習,不會是一個人一個座位,甚至將有程式經驗與沒程式經驗的同學安排坐鄰座,方便互相指導。但同學在其個人的求學過程中,已習慣了單方向的聽課學習,當你問「同學,有沒有問題?」時,大部份人是害羞而不敢發問,即使有問題,也不知如何發問; 也有同學因個性內性較少主動與同學及老師互動。

我們不用急,也不用感到挫折,只要多示範幾次,不斷地提醒同學發問,並且鼓勵發問及互動 (給一些小禮物,或是設計小遊戲都可以,有很多教學引導的方法),教學氛圍就會往正向循環。

4. 激勵同學 – 我們就是 Inspire Mentor,但每個同學有其人生目標

A Teacher Explains, a Mentor Inspires

我很喜歡這句話,一位好的Mentor (導師、師父、良師益友),除了能解釋及教授知識及技能外,更能Inspire 啟發同學給予方向、建議、指導或諮詢。我希望我們就是 Inspire Mentor,透過你所教授的課程、指導、啟發並激勵同學,讓同學進入職場後更有競爭力。

6個月的學習,也是一段不短的時間,每位 Build School 的同學,我一定會與他/她聊聊其規畫及目標,因為他們仍是學生,學習是他們的主要工作,這也是學校教育與外面成人補習班最大的區別,我們可以激勵他們,給他們一些指引,甚至在求職時給予協助,教育是一種長期的投入,其成就感在於 – 你看到了學員的成長,他/她由衷的感謝你。

5. 最後 – 我們可能是他們的榜樣 (Role Model)

在班上,我會不斷地要求及鼓勵同學,要與老師互動,除了讓老師更了解同學有助於教學外,一樣地同學未來進入職場,也要與各種同事、主管、客戶溝通互動,這些都有助於他們的溝通能力之提升。但也記得,我們是他們的師長,他們會聽我們講話是因為老師這個職稱,我們與同學對話的機會及時間很多,不知不覺中,會影響他們。以我自己為例,我會隨時在提醒自己,我是否做好一個老師該有的榜樣,當我要求學生準時進教室時,我自己有沒有做到? 當我要求學生要練習時,我自己教學工作有無準備好? 該做的工作是否也有認真做好?

最後,再次謝謝每位老師的參與,在這裏,我希望你會很開心,因為你會與每位同學互動,你也會看到每位同學的成長,這是無比的意義,也將會是個不錯的回憶!

吳典璋 Dann Wu  … 於 Build School 2018 春季班開課前夕